|
深度解析!一文了解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制造行業市場現狀、競爭格局及發展前景 1、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發展迅速 我國大陸集成電路産業的雖起步較晚,但經過近20年的飛速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産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已經在全球集成電路市場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0-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産業銷售額整體呈增長趨勢,從2010年的1440.1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7562.3億元,這主要受物聯網、智能汽車高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制造、新一代移動通信等下遊市場需求驅動。 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産業繼續保持2位數增長,全年銷售額達到了8848億元,較2019年增長17%。其中,設計業銷售額達到3778.4億元,同比增長23.3%,仍是三業增速最快的産業,占總體行業比重爲42.7%;制造業銷售額爲2560.1億元,同比增長19.1%,占比爲28.9%;封裝測試業銷售額2509.5億元,同比增長6.8%,占比爲28.4%。 2、中國集成電路制造行業市場發展規模:穩步提升 集成電路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産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産業結構、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也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基礎。過去十年,中國集成電路制造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産業規模迅速擴大,産量提高了11倍,銷售收入翻了3番,産業結構不斷優化,技術創新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批優勢企業脫穎而出。 2019年我國內集成電路制造市場規模達到2149.1億元,同比增長15.1%。截止至2020年末國內集成電路制造市場規模達到2560.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1%。 3、中國集成電路制造市場競爭格局:中外合資占據半壁江山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裝備研制單位和生産企業約有40余家,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沈陽等地。中國由于在集成電路制造行業起步較晚,技術工藝水平與國外先進企業有一定差距,在2019年十大集成電路制造企業榜單中,有5家企業是中外合資:三星中國(第一)、英特爾大連(第二)、SK海力士中國(第四)、台積電中國(第七)、和艦芯片(第八)。本土企業中芯國際、上海華虹、華潤微電子、西安微電子、武漢新芯分別位列第三、第五、第六、第九和第十。 4、中國集成電路制造設備競爭格局:向外資壟斷發起沖擊 集成電路生産設備是集成電路大規模制造的基礎,設備制造在集成電路産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集成電路加工工藝繁雜,需要各種不同的設備。等離子刻蝕設備、離子注入機、薄膜沈積設備、熱處理成膜設備、塗膠機、晶圓測試設備等。 由于集成電路生産設備具備較高的技術壁壘、市場壁壘,目前國産半導體設備國産化率較低,不同環節的關鍵設備由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和日本東京電子等企業壟斷。 而核心設備光刻機被譽爲半導體産業皇冠上的明珠。目前世界上能生産高端光刻機的廠商只有一家——荷蘭的ASML,這是技術路線演化自然選擇的結果。AMSL零件外包、專注核心技術研發的戰略也使得其具備足夠的靈活性,ASML于1995年通過上市獲得了充裕的資金,隨後大量投入研發和技術性並購。光刻機技術含量極高,加上摩爾定律的作用,芯片升級換代很快,對于設備的精度要求也逐步提高。 5、中國集成電路制造業市場前景與趨勢:預計2026年將突破7000億元 集成電路産業的核心在于制造業,制造業對整個産業鏈的拉動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産業結構的加快調整,以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中國制造2025、中國互聯網+、物聯網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將給集成電路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集成電路制造業將獲得更多的國內市場支撐。 在区域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集成电路制造产业正在发生着第三次大转移,即从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向中国大陆、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近几年,在下游通讯、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电子産品需求拉动下,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市场之一。 在此帶動下,發展中國家集成電路産業快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提升。未來伴隨著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浪潮,高端芯片需求將持續增長,將進一步刺激發展中國家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和産業遷移進程。 基于上述分析,前瞻認爲,未來集成電路制造行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到2026年,集成電路制造業市場規模將達到7580億元,2020-2026年間年均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左右。 |